走出耐药结核病治疗的四个误区
时间:2023-03-25 00:09:30 作者: 来源:
近日,一名耐药结核病患者小缪(化名)带着母亲来医院就诊。原来小缪自去年初在外地被诊断为肺结核后,没有进行规范治疗,服药3个月后复查,不仅结核病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感染了耐药结核菌。更令人揪心的是,他生病后住在家里,由于没有严格做好消毒隔离防护,导致母亲也感染了耐药结核菌,这让他懊恼不已。目前,母子俩在接受进一步治疗。
耐药结核病是指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种或多种抗结核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临床疗效降低。耐药结核病具有传播性强、治疗方案复杂、疗程长、费用高、治疗依从性低、治愈率低、病死率高等特点。
一个普通肺结核患者治疗周期一般为6个月,而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周期长达18~24个月。普通肺结核患者治愈率多在90%以上,而后者治愈率仅为50%~60%。此外,耐药结核病患者往往要长时间使用二线药物,价钱更昂贵,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做好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许多患者存在认知误区,影响了治疗效果,危害了患者健康。
误区1.耐药是因为用药太多
有些人望文生义,以为耐药结核病是因为用药多、时间久,才产生耐药,这是错误的看法。耐药的原因主要是感染了耐药结核菌或是用药不准确、不规范。治疗耐药结核病通常需要联合使用4种,甚至更多种类的药物,专科医生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误区2.症状消失或减轻就停药
耐药结核病治疗周期长,短时间用药后症状虽然能缓解甚至消失,但病灶内的结核杆菌并没有被完全杀灭。患者一旦擅自减药或停药,未被杀灭的结核杆菌可再次大量繁殖,导致结核病复发。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坚持全疗程、不间断规律用药。
误区3.害怕副作用,自行换药或停药
治疗结核病的药物有很多。常用的一线药物有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服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胃痛等不良反应。如果反应剧烈,应及时找医生处理,调整用药,不要自行换药或停药。另外,应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尿常规、胸片等,并按期送痰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误区4.耐药不好治,索性不治了
有的耐药结核病患者长期不规范治疗,反复发病,逐渐对治疗丧失信心。有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注意个人卫生,不重视消毒隔离。这样的做法不仅会让自身病情加重,还会威胁他人健康。
对于这样的患者,医生和亲友首先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确信结核病是“防有措施,治有办法”的疾病,只要坚持治疗,一定会痊愈。同时,鼓励患者积极治疗,严格遵医嘱服药,帮助他们逐步改善症状,并减少对家人、照顾者的影响。
此外,要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患者应注意不对着他人咳嗽,不随地吐痰,最好单独住一间卧室,接触的物品等应及时清洗消毒,不与他人共用餐具。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应尽早开展预防筛查,以降低发病率。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等,要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提高抵抗力。鼓励大家合理增加营养,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漳州市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张良基 记者 陈静 整理)
来源:健康报
原文链接:http://wjw.fujian.gov.cn/xxgk/gzdt/mtbd/202303/t20230323_613553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