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天使 人间值得
时间:2023-05-12 21:23:25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者按:今年,我国护士节主题为“发展护士队伍,改善护理服务”。目前,我国护士数量已超过500万,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用温柔的肩膀扛起责任,用纤细的双手托起使命。他们将星星点点的付出,汇聚成一道最明亮而温暖的光,在新时代、新征程,为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投射出最浓厚的底色。
踔厉奋发新征程 奋楫扬帆再出发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 吴欣娟
在这个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5月,国际护士节如约而至。在此,我谨代表中华护理学会,向辛勤工作在护理岗位上的广大护士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一直以来,我国护理工作者传承和弘扬南丁格尔精神,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守护着人民的健康。特别是当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护士总是战斗在最前线,勇担重任。面对新冠疫情,广大护理工作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经受住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敬和赞誉。正如在1947年的国际护士节上,我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先生所说,“护士是国家保健的卫兵,这是她们工作中的信条。国家不可一日无兵,亦不可一日无护士”。我国护理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王琇瑛先生的诺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护理工作者作为医疗卫生战线的重要力量、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将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征程上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中华护理学会作为具有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术团体,坚决履行党和政府联系护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带领全国500多万护理工作者在学术引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普及、护理创新、对外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并为护理工作者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成为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影响力、有温度的“护士之家”。
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让我们坚定信心、踔厉奋发,落实“十四五”时期各项护理任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拓创新,勇毅前行,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
印刻南丁格尔精神的“大巴晨会”
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陈美芬
记得去年4月22日,我作为丽水市第二批援沪核酸采样队总领队,率领百名队员“日进日出”驰援上海。每天早晨6点多,大巴车从乌镇出发,前往各个采样点,下午四五点返回驻地。作为总领队,我每晚还需要和相关部门对接,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身在陌生的城市,困难接踵而至。为充分发挥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我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有正式党员24名。援沪期间,还有37位年轻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把初心印刻在工作中,把使命践行在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
在特殊时期召开过各种形式的会议,我最难忘的就是援沪期间每日的“大巴晨会”。每日在大巴车上,我们都晨读“六要”、“七严禁”等,保护队员不被感染也是我重要的工作任务。国际护士节当天,我们还在大巴车上进行了庄严的宣誓。虽然晨会形式简单,但内容丰富又接地气。
随着援沪任务的圆满结束,我们带着“零感染”的成绩单,踏上返程的大巴车,给此次难忘的工作经历画上一个句号。“大巴晨会”及“日复盘”的创新工作模式和精细化管理,得到了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的肯定。
作为护理管理者,这段经历是我一个工作片段。回望那些坚守与感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了护理同仁一个个负重逆行、义无反顾、守望相助的身影,他们用担当、责任、使命践行着南丁格尔精神,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护理事业的选择与追求。
愈加感受到共情护理的力量
福建省南平市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 吴长娟
今年,是我加入护理队伍的第19个年头,也是我在重症医学科(ICU)工作的第11年。在ICU病房里,我们是护士,更是患者的“临时家人”。面对病情和陌生病房,有不少患者一时无法适应,大多会伴随紧张、焦虑的情绪,甚至心理抑郁,影响了疾病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会先问问自己,假如我是这位患者,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我曾护理过一名29岁的脑出血患者小敏,她在术后醒来时出现失语、左侧肢体肌力减弱等状况,心情有些沮丧。那天,我完成交接班后,特意抽了个空,搬了把凳子来到小敏的病床旁。
“小敏,姐姐来陪你聊会儿天好吗?”小敏没有回答。“你看看这个,是不是很可爱。”我拿出了一只捏捏乐玩偶“小菜虫”。我挤了挤“小菜虫”的肚子,它的眼睛立马瞪得特别大,还自带音效“配乐”。小敏一下子就被我逗笑了。
“来,你也试试。每天捏一捏,就当舒缓心情,还能进行握力训练,有利于促进身体康复。”小敏看着“小菜虫”,微笑地点了点头,之前无神的眼睛里忽然有了光亮。接着,我握着小敏的手,开始教她感受抓握的力度和频率。我告诉小敏,在康复路上她并不是孤军奋战,医护团队和家属会给她最大的支持与陪伴。这次交谈后,小敏的精神状态好多了,开始积极地配合做握力训练。
随着小敏病情的好转,她从ICU转出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过了一段时间,即将出院的小敏在家人的陪伴下,还特意到ICU门口跟我们道别。小敏说,在最艰难的时刻,是医护人员对她如亲人般的照护让她重获新生。
在一次次的临床实践中,我愈加感受到共情护理的力量。在湖北省宜昌市收治新冠感染者的病房里,我拥抱安慰哭泣的老人;在上海世博方舱里,我和援沪队友一起为“舱友”过生日、给小“舱友”准备礼物盲盒;在支援厦门的核酸采样现场,我收获了小朋友的爱心点赞……愿我永葆护理初心,用爱与理解去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做他们最贴心的朋友和“医”靠。(特约记者 郑艺姝 整理)
手持寸光 聚烛成辉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周晓媛
2021年11月,发生在辖区河滨小区的那场疫情,打破了杭城的宁静。我和同事一起接到了核酸采样任务,而我选择了进入感染者所在的单元楼进行上门采样。当时的我,说不害怕是假的,但同事们相互鼓励,虽各自手持寸光,却聚烛成辉。我们带着那个可爱的名字——“大白”,开始了工作。
一步踏出,万步踏来,从那以后,各类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任务接踵而至。我度过了隔离点的一个个深夜;夏天迎着烈日,身穿防护服一户户上门进行核酸采样,身上的汗水不停地流;连续取消休假也让我觉得对不住家人,没有办法像其他家长一样陪伴孩子……但是,谁让我是“大白”呢?于是我又捏紧了自己的信念,变得更坚强,我要成就一个身披白甲、头顶皎洁、逆风起飞的自己。
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我很感谢患者的积极配合、理解与包容,哪怕有时要排很久的队才能输上液,也依然没有忘记向我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患者的支持,也在我的背后稳稳地推了一把,让我能够逆流而上。
未来,我会继续谨守誓言:余谨以至诚,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健康报记者 郑纯胜 通讯员 朱钰芬 整理)
在压力中成为自己希望的模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 郭健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总是迎难而上,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而作为医院的一分子,我和我的伙伴们也都抱着“召必应,应必战,战必胜”的信念,一次次与时间赛跑,一次次与病魔较量。在“连轴转”中,每一名患者的“劫后余生”都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愿你一切安好,我愿负重前行”,我们做到了。
疫情期间,我曾赴昌吉州阜康市集中隔离点进行指导,也曾到和田地区策勒县进行协助,并作为师资进行核酸采样及疫情防控等相关工作的培训和考核……当然,最多的时候,我还是驻守在医院大后方,根据各科室派出支援后的人力空白进行补缺,护理当时留在院内的患者。
疫情里,有太多难忘的瞬间:不曾忘记,送别援鄂医疗队时那阵阵揪心;不曾忘记,新护士戴着多层手套操作笨拙的样子;不曾忘记,发热门诊护士长穿着防护服前行时坚毅的背影;不曾忘记,“背奶妈妈”抱着小患者轻柔的细语;不曾忘记,那一双双让患者念念不忘的最美眼睛;不曾忘记,门诊护士主动请缨被质疑时,“我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打扫卫生也可以”的响亮回复;不曾忘记,外科护士学习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时,字迹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不曾忘记,婚礼一拖再拖,支援一去再去的青春脸庞;不曾忘记,一对长者同时感染,来院救治时相携的双手……
可能是参与了太多别人的故事,我的内心日渐柔软,眼神愈发温柔。正因为我亲历了难忘的疫情,我的坚持更加坚定,我的意志日益顽强,学会面对,懂得珍惜,在压力中成长为自己最初想要的模样。(特约记者 张楠 夏莉涓 整理)
最后的慰藉与三面锦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 蒋娟
“衷心感谢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的医护几个月来对我家人悉心的医治和照护,你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呼!”前不久,已故患者雷爷爷的亲属,专程给我们科的医护送来3面鲜红的锦旗,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雷爷爷是我从事医护工作以来接触到的最特殊的一名患者。去年12月,年逾八旬的雷爷爷因脑梗死伴双下肢坏死且持续恶化,在多个医院和康复中心看病、就诊,一致结论都是无法进行截肢手术,其家人多方求医无果,最后打听辗转到我院。本着不抛弃、不放弃每名患者,尊重每个生命的原则,我们接收了他,并一直进行治疗、护理,直至他走完人生最后历程。
尽管雷爷爷年事已高,病情也严重到没有痊愈的可能,但自从雷爷爷入院以来,神经内科的医护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医治,专门组织针对雷爷爷病情的全科讨论,并邀请了相关专业的专家会诊,制订了最优医疗方案。护士不怕脏、不怕累,在一百多天的时间里,尽心尽力地护理、照料。
在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医务人员人手十分紧张,工作压力倍增。即便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对雷爷爷的护理丝毫没有怠慢和放松。尤其在雷爷爷人生的最后阶段,仍无微不至地进行护理,给了他最后的体面和心灵慰藉。(徐以成 整理)
总比画手势的胡奶奶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 江莎
胡奶奶又在比画“OK”的手势了,这一次,是什么意思呢?胡奶奶做了气管切开术,不能发声,我一次一次试探性地猜测,还是没能理解奶奶的意思。胡奶奶不由得有点急了,一边“说”着无声的话语,一边用手不停地比画着“OK”的手势。我找来床边悬挂的用于记录患者信息的小白板,让奶奶写下来后,终于明白了。原来,“OK”的意思是谢谢我们。我们对着奶奶说不用谢,奶奶终于笑了,放下了比画的手。
胡奶奶是年初因急性呼吸衰竭进行了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由于脱机困难需要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进行专业的呼吸康复治疗与护理。来的时候,奶奶特别沉默,在我们给她做的康复治疗时,也表现出了抵触情绪。
一天,科室的呼吸治疗师在给奶奶做呼吸康复治疗时,奶奶再次表现出了不配合,情绪也很低落。经过几天的磨合,我们大致理解了胡奶奶的想法。奶奶体重较大,对于我们每天协助她上下床活动,做一系列呼吸康复治疗,奶奶感到很自责。每次看几位护士一起抬着她上下床,她感到很心疼。
了解到奶奶的心理和情绪后,我们开始耐心开导奶奶。
“胡奶奶,您来我们这里主要就是做呼吸康复治疗的,您觉得我们每天需要给您抬上抬下的太辛苦了,可是这都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只要您病情有好转,我们做的这些都是值得的。”
……
每天科室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我们也用来请家属加入开导奶奶的计划。奶奶的儿子每天来探视的时候,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跟奶奶说:“妈,您要多多配合医护,早日脱离呼吸机,回家和我们团聚。”奶奶听完明白了,又对着我们比了“OK”的手势,久久不愿放下。
呼吸康复治疗的效果很明显,随着病情的好转,胡奶奶做呼吸康复治疗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那天,医生告诉胡奶奶,再观察一天,她就可以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了。在普通病房,家属就可以时常陪伴了。
奶奶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无声地说了很长一串话。没弄懂的我们再次拿出了小白板,只见奶奶在小白板上写道:“这里就像我第二个家一样,我已经习惯了,我喜欢你们每一个人……”
奶奶写完,放下小白板,对着我们一直比画“OK”的手势。这次,我们都明白了,对着奶奶说:“您的病情好转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也是我们最开心的事。”
来源:健康报
原文链接:http://wjw.fujian.gov.cn/xxgk/gzdt/mtbd/202305/t20230511_616647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发展护士队伍 改善护理服务
下一篇:屏山时评:凝心聚力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