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开展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为患者构筑“生命通道”
时间:2023-05-19 22:25:23 作者:佚名 来源: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日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成功完成第17例超声心电一体引导下隧道式PICC置管术。
隧道技术是一种皮下埋置导管技术,PICC置管技术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种新技术,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是将隧道技术与PICC置管技术完美结合,避免了传统置管中导管直接与血管相连,从而减少渗血、渗液,降低了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患者王某,70岁,有脑梗病史,曾行2次CVC置入术,现因右侧乳腺癌术后输注抗肿瘤药物,需留置长期静脉通路。血管超声评估患者双上肢血管情况显示:上臂常规置管区域内静脉管径不足0.3cm,血管存在分支、静脉瓣多,动静脉相连,置管难度大等问题。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静疗团队评估后,决定在患者左上臂以隧道方式置入PICC导管,保证导管安全置入及后期安全使用。静疗专科护士根据ZIM分区法,确定左上臂黄区贵要静脉为PICC穿刺点,距离穿刺点左下方6.5cm处上臂外侧(绿区)为导管末端固定最佳位置。做好标记后,按照PICC置管规范流程在超声引导下经标记位置成功穿刺置入PICC导管,并使用微创隧道针建立皮下隧道,将导管出口置于更适宜的目标位置,从而降低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PICC作为一种安全、方便的静脉通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尤其对于需要化疗或输注高渗、刺激性液体的患者来说,PICC更是首选方式,但由于条件限制,如预置管静脉管径过小、血管解剖位置不佳、皮肤极度松弛等,导致部分患者不能顺利置入PICC或置入后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过高,而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静脉通路中心于2021年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首例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此项新技术的应用为临床复杂疑难血管通路患者提供了更多静脉治疗选择,构筑了安全“生命通道”,推动了静脉治疗专科的高质量发展。(于静 郭云童)
原文链接:http://wjw.shanxi.gov.cn/xwzx/wzdt/202305/t20230516_856210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