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李红燕:点亮新疆卒中防治的星火
时间:2023-06-18 00:18:33 作者:佚名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文/记者 张楠 夏莉涓 图/记者 梁敬东
不久前,2023 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京举行,207 个集体和1035 名个人分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1044 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今天,我们带您走近本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红燕。
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红燕为义诊患者答疑解惑
5月29日早上7时许,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的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李红燕已在心里将卒中溶栓技术与规范化治疗培训课程演练了两遍。尽管对于卒中的诊疗早已烂熟于心,可她仍会一遍遍优化适宜技术培训的课件内容。“简单、易懂、好操作”,是她对自己授课的要求:“让更多的基层医生听懂并掌握这些技术,就能挽救更多患者。”
多年来,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红燕团队的足迹几乎遍布新疆每一个角落;每逢周末,她不是在基层讲课,就是在前往基层讲课的路上。前不久,李红燕荣获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新疆获此殊荣的三位女性之一。面对荣誉,她淡然一笑:“我只是做了分内事。”
回望32年从医路,李红燕始终如一。面对难以确诊的疑难杂症,她层层分析、抽丝剥茧,是众人眼中的“福尔摩斯”;面对学科发展,她全力破局,拓展出诸多亚专业,是同行眼中新疆神内领域的“先行者”;面对新疆卒中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现状,她牵头绘制脑卒中急救地图,立志蹚出一条适合当地的卒中防治之路。
以探案精神拨开疾病“迷雾”
“神经内科是一个跟全身‘零部件’都相关的科室。”自打上大学起,李红燕对这一点就有了认知。神经系统不仅包含着脑、脊髓等涉及的中枢神经,还涵盖着连接躯体、内脏、肌肉的周围神经,任何神内疾病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尤其是许多疑难杂症,其临床症状与发病原因常常没有直观的表象联系,需要医生依据症状进行查体,初步预判后,提出相应的检查方案,再将检查结果与经验结合,最终通过一一排查确定病因。
“神经疾病的诊断非常考验医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必须有福尔摩斯探案的精神,一步步拨开‘迷雾’,明确病因后才可对症治疗。”谈到专业,李红燕神采飞扬。在她看来,人体是世界上最精妙的“仪器”——大脑皮层负责思维、沟通;眼睛能不能动,需由脑干的中脑决定;吃东西、说话,离不开桥脑;是否能够呼吸,则要看大脑延髓的“心情”。
“尽管医学一直在不断发展,但人体还有很多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李红燕以头疼为例解释,很多疾病都会引发头疼,可能是因为感染,可能是存在占位,也有可能是神经性的偏头疼,“潜在的原因五花八门,而我们就要像侦探一样,排除干扰,找到真正的‘罪魁祸首’。”
就这样,从入职的第一天开始,李红燕就一心扑在各类疾病尤其是疑难危重疾病及罕见病的诊疗上,在帕金森、癫痫、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变、脑炎等疾病的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因亲切的态度和精湛的技术,收获大批患者“铁粉”。
2010年,李红燕收到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录取通知书,这是她送给自己40岁的生日礼物。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也开始‘浮出水面’。为了给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医生也需要不断精进技术。”2015年,博士毕业后,李红燕婉拒了内地科研、医疗机构的邀约,回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出任神经内科主任。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她大胆“破局”,根据临床需求、患者特点、科室人才特长等因素,在既往神经内科团队的基础上,建立脑血管病、癫痫、遗传与运动障碍、神经免疫、神经心理、神经重症6个亚专业,让诊疗更加精准。
同时,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疑难危重症病例讨论、文献分享等学术活动,十余年来从未间断。而眼界的拓展、能力的提升,也让各个亚专业都有了共同的目标——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更适宜的治疗。
如今,科室内“比、学、赶、超”的氛围感“拉满”,各专业组的临床诊疗与科研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
帮卒中患者抢回时间
卒中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病症,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已位居我国国民致死病因第一位。而卒中最佳抢救时间须控制在疾病发生的4.5小时内。
由于饮食、地域、气候等因素,新疆域内卒中的发生率一直处于国内较高水平。看着科室里口眼歪斜、肢体障碍的卒中患者,李红燕知道,“他们最缺的是时间”。
李红燕查房
在一次次与“死神”的搏斗中,李红燕带领团队不断摸索并优化救治流程——联合院内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放射影像中心等科室,为所有入院卒中患者开辟绿色通道;担保借药、安排预留床位、确保溶栓团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如今,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卒中患者从入院到溶栓所用时长,已由最初的120分钟缩短至20分钟。前往医院治疗的卒中患者,也由原来每年的20名增加到现在的每月20名。医院各类溶栓、取栓、介入等微创手术数量,在全疆均处于领先地位。
在院内卒中患者救治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李红燕又将目标延伸至院外,锁定与卒中相关的“未病”:“都说上医治未病,我未必是上医,但我愿为卒中‘未病’的防治奋斗终生。”
在李红燕看来,只有让卒中防治的关卡前移,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卒中高危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让患者远离病痛和“死神”的威胁。
自2011年起,李红燕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卒中筛查项目,并主动承担起新疆7万余名卒中高危患者的筛查和干预任务。义诊、随访、筛查,下社区、下单位……从建立档案到随访宣教,从定制康复方案到每月数据上报,李红燕和团队十余年如一日地辛苦付出。
一路走来,李红燕见到了太多因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偏瘫、失语的患者。她明白,对于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可新疆占地广袤,交通的限制让4.5小时的黄金救治时间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只有让各地基层医务人员都掌握了溶栓技术,众多患者才有重获健康的可能。”李红燕一语道破。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救治能力,李红燕依托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绘就全疆卒中急救地图,着手建立区域性卒中救治体系。
电话、微信随访、手把手带教、远程会诊指导……2016年起,李红燕带领团队往返于新疆各个基层医院,推广卒中适宜技术,普及用药知识,指导静脉溶栓、动脉取栓,先后助力喀什、阿克苏、阿勒泰、伊犁、和田等多个地州的34家县级医院实现溶栓治疗零的突破。
目前,全疆已有约1/3的县级医院成功开展了静脉溶栓技术,为全国卒中发病率的降低贡献了新疆力量。
“只要有CT的医院,就有溶栓的基础,新疆还有2/3的基层医院在等着我们去‘点亮’。”对于卒中的防治,李红燕笑着说,“我们一直在路上!”
蹚出新疆卒中防治之路
得益于团队的出色表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先后被授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中国帕金森病联盟成员单位”等称号。李红燕也多次荣获由中国卒中学会等颁发的奖项及荣誉称号,并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
时光荏苒,32年间,李红燕青丝染霜,却依然初心未改——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名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每一次问诊,她都主动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微信告知患者,只为在患者需要时,能够给予最及时的帮助;党支部活动中,她申请成为乌鲁木齐市SOS儿童村6号家庭的“妈妈”,带领支部成员每年资助孩子们1万元,如今,最大的孩子已顺利考入重庆医科大学,希望变成像“妈妈”一样的好医生……
不用手术、查房、培训、带教、义诊的日子,李红燕一直是门诊不限号、次次最晚下班的专家。顶着星星出门,再顶着星星回家,她却很是满足,她说“只要患者安好”。
尽管新疆卒中防治工作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李红燕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直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蹚出一条属于新疆的卒中防治之路,再将其中的经验转化成适宜推广的模式、制度,让新疆、全国有卒中风险的患者都能受益。”李红燕说。
相关附件>>
原文链接:http://wjw.xinjiang.gov.cn/hfpc/xwxc1/202306/f86faad4e06947a68cdf91f361f3df9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