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饮食安全参考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广西日报]提升优质服务 照亮生命之光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促进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7-29 22:18:06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6月起,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始试行推动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与骨科、肿瘤科、心血管内科等临床科室开展试点合作,共同提高诊疗水平。经过一年的时间,该院掀起了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热潮,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全院范围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记者 梁 莹 通讯员 何 胜 斯 乐

  医学上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护士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经历百年淬火洗礼,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临床实践的沃土里辛勤耕耘,在悠悠岁月的传承中努力创新,白衣天使那颗“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初心始终如一。

  近年来,该院全体护理人在院党委领导下,不忘初心、凝心聚力,不断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服务能力,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暖心的护理服务,做好广大群众身心健康的守护者和贴心人。

  A 凝心聚力践行初心使命

  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多年来,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将党建作为引领各项工作的鲜明旗帜,通过把党建与医院护理工作紧密结合,医院不断拓展护理服务深度,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为护理事业发展装上动力强劲的“红色引擎”。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医院护士队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面对危险,义无反顾奋战在一线;面对患者,用暖心陪伴、周到护理点亮生命之光,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022年期间,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关头,全院护理人员积极响应,统筹调配共计3185人次参与上海、海南、凭祥,以及南宁市吴圩机场、各隔离酒店等22项疫情防控或医疗救治工作;不定期组织疫情防控专项培训9场,培训人次达3800余人次,培养认证一大批南宁市核酸采样认证师资,操作考核合格率达100%。

  2022年底,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患者就诊人数急剧增多。为此,医院以最快速度组织开展危重症护理培训,理论培训全院覆盖近1200人,实操轮训6场,培养能够胜任重症护理护士517人,熟悉呼吸机相关知识和危重患者护理监测的人数达到全院护理人数的90%。面对医务人员大量感染、人力紧缺等问题,医院护理中心统筹协调全院各科室150余人支援新开病区及重症患者救治等工作。

  “轻伤不下火线!”轻症、无症状感染的护理人员主动选择“带病上岗”,以“连轴转”的工作状态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B 积极探索护理新模式

  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贴上这个,胀痛感减轻了!为你们的优质服务点赞!”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CCU病区内,该院心血管科医护团队与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协作专门研发的缓解疼痛穴位贴得到患者点赞。

  据统计,医院心血管内科每年都会开展1500多例心脏介入手术,位居全区领先水平。如何让患者在术后更快康复,减轻痛苦?“国家要求在综合医院各临床科室加强中西医协作,医院掀起了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发的热潮,我们也琢磨着探索一些新的护理方式。”心血管内科护士长韦静说。为此,科室护理人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查阅文献,到医院中医相关科室学习取经,与外院交流,多学科医护人员共同协作开发了这一中西医结合的护理产品。至今,已有近2000名患者参与了体验,体验感良好。

  “这是我们优化护理管理、提升优质护理服务的其中一方面。每年,我们团队都会有论文发表,并申请了加压包扎器等多项国家专利。”韦静介绍。

  护理团队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一病一品”的护理模式,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同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积极探索心脏康复的护理模式,进一步统一了护理规范,缩短了住院疗程,加快了康复速度;通过提升护士的能力水平,科室开展了一系列以护士为主导的动脉检测、心脏康复等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紧随国家政策创新护理模式,重点打造专业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林桦表示。

  通过积极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在全区率先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行无陪护病房,积极探索、创新延续护理服务模式。2022年,共开展1109次“互联网+护理服务”,对接转入下设养老机构50余人次、再入院患者70余人次,患者满意度100%。

  同时,医院护理管理中心将集团单位护理骨干纳入居家护理人才库,联合区内外20余家医疗、养老及培训机构组成失能老人三级联动照护联盟,实现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同步提升及共同发展。

  通过健全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医院全面上线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推进护理专业化发展,推动管道规范化、同质化护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全院共开展29项护理质量改善项目,其中神经内科和消毒供应中心的两个项目入选南宁市优秀护理质量改善项目,并在全区护理大会上展示。

  2022年,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上的多项指标均优于去年同期水平,全院患者综合满意度为98.61%,与历年相比稳步提升。

  C 持续凝练学科引领

  强化品牌打造标杆

  抽血、打针、量体温、测血压……这些是不是护士全部的工作?

  从抗击疫情到延续护理,从搞科研到读博士……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们正在为这个角色赋予更多的使命。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因围术期严格的饮食限制、手术创伤和术后插管等因素的影响,给患者带来很多不舒适体验。解决口渴问题,成为全麻及腰麻患者术后最大的需求。2022年,以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助理刘鑫为第一作者署名的论文《非药物干预对缓解术后患者口渴强度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在护理核心期刊上发表。“临床护理人员要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发现问题,用护理科研的思维和方法一步步解决临床问题,指导临床实践。”2019年,该医院为从广西医科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刘鑫设立了首个“科研护士长”岗位。

  作为科研护士长,刘鑫组织发起全院各科室读书汇报、课题申报审核等工作。通过各项科研活动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护理科研认知,近3年护理类论文发表率提高约15%,获得立项课题超80余项。截至目前,刘鑫已帮助团队成功发表护理类论文6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3篇。借助科研团队的力量,以第一作者共发表核心类论文8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4篇,科技核心期刊4篇。

  通过对科研护士岗位的设置等一系列“人才强院”战略实施,以及对护理人才管理模式的探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有力推动了护理科研的发展。

  目前,医院八大专科小组、三大专科实践基地培养了国家级和省级专科护士150余人,为全区35家医疗机构培养了专科护士和专业人才100余人。同时,市一护理队伍在各类专科评选中成绩突出,护理学教研室选派眼科、埌东急诊科护士代表参加第十届青年教学基本功比赛荣获第一、第四名,并获得最佳组织奖;在2022年CUA首届全国超能天使大赛南宁赛区选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心血管专科健康教育视频在南宁市健康教育视频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消毒供应中心获批首批国家消毒供应质控哨点医院荣誉称号。

  2022年,医院护理团队牵头制定和申报两项团体标准,参与一项地方标准起草和申报,获批37项国家专利;发表20篇国家级、省级刊物论文,核心论文5篇,临床研究类文章占比达95%以上;科研立项22项,其中《失能老人居家照护服务体系构建与技术规程创新》获广西重点研发计划科研项目并获批项目经费112万元。同时,顺利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项,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6项,为区内外30余家2万余人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体现了市一护理的学科引领。


原文链接:http://wsjkw.gxzf.gov.cn/xwdt_49370/mtgz/t1683249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