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 医路相伴
时间:2023-08-19 21:09:39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在医学之路奋斗,除了并肩作战的同行人,更离不开启蒙的领航者。学生时代,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悉心教导让你获益良多,苦口良药般的批评教育对你影响至深;走进临床,你感受到“师父领进门”的重要,那些年聆听的教诲在实战中得到验证;初为人师,你对于当年老师的苦口婆心又多了一层理解,自己对于教书育人也产生了新感悟……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4名医生讲述了他们与老师的故事,从中可以一窥医学教育的本质,以及其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妈妈传递给我的力量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 陆婧媛
我的妈妈陈丽丽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她也是我学医路上的第一个临床专业老师。
妈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届大学生。小时候,我一个星期有几个晚上见不到她是常事,也曾偶尔跟着她住过值班室。妈妈工作很忙,妇产科遇到的紧急情况多、压力大,但是她带回家的都是快乐的情绪,极少听到她烦恼、抱怨。她把患者放在心上,经常在餐桌上和爸爸讨论临床工作,连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帮助许多不孕不育家庭迎来新生命,她也常常奋斗在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前线。
记得我高中时一个假期的晚上,妈妈正在妇产科值三线班。惠安县一所乡镇卫生院有一名产妇突发产后大出血,情况危急。当地医院无法救治,于是打来电话求助。妈妈一接到电话,就火速从县城赶到卫生院的手术室,我也陪她一起前往。
我坐在手术室外,只见医务人员进进出出,一袋又一袋的鲜血送进了手术室。手术室里,妈妈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为患者紧急抢救,进行子宫切除术。手术后,患者的情况有所好转,妈妈还要细心观察,直到产妇生命体征平稳,这才放下心来。
当她带着我回家时,天光已渐亮。虽然经过一夜抢救,在早上8时,妈妈又准点到医院上班,几乎整晚没合眼的她又投入忙碌的工作中。这一次的经历,对我的触动特别强烈。
身为医者,尽管她对这样的付出甘之如饴、毫无怨言,但当我提出想学医时,她一开始并不赞同。她说,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面对很多艰辛。但我觉得其实没有哪个行业不辛苦,只有辛勤耕耘,才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有妈妈作为榜样在先,已经在十余年间,给予了我无穷的力量。
如今,从医十年的我成长为一名血液科副主任医师。不同于妇产科,我面对的患者大多被肿瘤困扰。尽管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我对于医生的经历早有体会,但等到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却大有不同。
记得我刚工作时,第一年接触到的死亡病例比过去好几年加起来都要多,这不禁让初出茅庐的我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这时,幸亏有妈妈不断鼓励我,有时甚至严厉地提醒我: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勇敢地直面困难、承担责任。她使我认识到,医学就像一根链条,上面任何一颗螺丝松了,都可能导致整根链条出现问题。所以在治疗中,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比如化验单上的提示以及患者体征的变化,一定要及时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医者不是万能的,但只要无愧于心,做好本职工作,与患者耐心沟通交流,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熬过了最初阶段,我也逐渐感受到救死扶伤带来的快乐。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于很多白血病患者而言,医生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帮助他们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症状。治疗路漫漫,在并肩“战斗”的日子里,我和不少患者成了朋友,也有幸见证有的患者治愈后的喜悦,那种成就感无可取代。
与疾病勇敢搏斗,捍卫生命,收获快乐。妈妈把这样的体验传递给了我,我也将传递给更多的人。
难忘老师专注的身影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周东
我的导师胡昌恒教授已经辞世30多年,昔日跟在他身后的懵懂少年,如今鬓角也已染上了风霜。故人长辞,他的谆谆教诲与当代教育理念相契合,时刻指导着我前行。
胡昌恒教授十分重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他教育教学的精髓在于因材施教。当年胡教授同时招收了两名学生,一个是华西的第一个推免生何俐,她发展全面又很严谨、仔细,胡昌恒教授就建议她学化学、生化,主攻脑血管病方向。另一个学生就是我,我当时不愿规规矩矩坐下来读书,更愿意在病房走动、参与实践,胡教授觉得我头脑灵活、反应快,对新事物好奇、敏感,建议我学生物、物理,于是我就开始学习血液流变学和神经电生理。
当时,通过血液流变学相关检查预测卒中风险是国内的研究热点。但是我们经研究发现,患者与普通人群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差异不大。胡教授坚定地鼓励我们实事求是,将研究结果发表出来。在胡教授和陈槐卿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研究,文章公开发表后,《健康报》还对研究进行了评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于是大家才逐渐认识到了真相:通过血液流变学相关检查预测卒中风险不成熟。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先后两次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可以说是早期医工结合的典范。
胡教授工作严谨,他在诊断患者时注重定位、定性,力求任何诊断都要有据可循。记得在30多年前,时任神经内科主任的胡教授带着我去会诊。那是一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因出现了头痛、视物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要我科协助诊治。当时的我还是一名住院医师,能有机会跟着老师会诊学习,我充满期待。
到了患者床旁,胡教授耐心地询问了病史后,决定给患者进行眼底镜检查,观察视乳头水肿情况,以评估颅内病变。由于当时医院还没有引进眼底照相和眼底血管造影等技术,眼底镜检查是那时唯一能观察到患者眼底情况的操作。但这项检查对患者配合度要求极高,整个检查过程中,患者必须尽量保持眼球固定不动。
胡教授指导我进行操作。我刚通过眼底镜看到患者眼底,还未来得及调整焦距详细观察,患者就转动了眼球,我又需要重新调整角度和姿势。如此反复多次,患者都无法有效配合。我的耐心渐渐被怒气取代,语气中不免带了几分责备,患者既懊恼又无措。
胡教授见状,轻轻接过我手里的眼底镜,耐心地指导患者如何配合,并调整了室内光线和眼底镜亮度,他一边弯腰给患者检查,一边细心安慰着患者。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反复尝试,我们终于成功看到了患者眼底的情况,排除了颅内的问题。胡教授对工作严谨的态度、对患者极致的耐心和包容,给年轻的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感动。虽已过去30多年,他弯腰为患者检查眼底并柔声安慰的情景,仍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时刻提醒着我勿忘医者初心。
时间到了1989年1月,明知自己已是肝癌晚期且有转移,胡教授在持续治疗的情况下,忍受着剧大的痛苦,依旧坚持为我们修改学位论文。当年7月,我们顺利毕业,但胡教授已在2月13日与世长辞,没能亲眼看着我们穿上硕士服。他那病中消瘦黄染的面容、对我们关切担忧的眼神、修改论文时专注认真的神情、在论文上耐心细致的批注,是他留给我最后的印象和最长久的思念。
我真想大声地告诉他:老师,您别担心,我们目前都发展得很好!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们一直在临床一线为百姓服务,并学着老师的方法教导学生,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我相信,正是这样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才能助我们不断攀上医学的高峰。
我学会了怎么教学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 刘文励
45年前,我有幸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前身为武汉医学院)录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国临床内分泌事业奠基人之一——邵丙扬教授。
严谨认真、不图名利、学识渊博,这是邵老师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记得为了磨炼我的临床科研能力,邵老师给我布置了“胃大部切除术后贫血的研究”课题。我去病案室翻阅了千余名患者的病历,随访了其中的500多名,还给30多名患者作了胃液分析。
当时,我们没有电脑,论文都靠手写;没有便捷的网络,主要依靠图书馆来检索国内外学术期刊。记得老师为我指导修改论文时,每个字句、每个标点都要求科学规范。老师的教导也让我懂得怎么教学生,后来,我做导师时也这样逐字逐句为学生批改论文。
邵教授特别重视临床教学查房,每周一,他都会到病房询问负责医生,确定教学查房的患者,并认真备课、撰写教学提纲。除了翻阅病历,他还亲自到床边问诊,若患者曾住过院,他会详细查看既往病历。
等到周三早上查房时,一般先由实习医生报告病历,由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补充,并提出患者要解决的诊断和治疗的主要问题,接着,邵教授就会带上医生们到患者床边问诊、体检,同我们一起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
在一次次的教学查房中,我们了解到详细问诊、全面体检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提炼患者的临床特点,如何去精准地鉴别、分析疾病。这样的临床教学查房,既开拓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又让我们体会到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全面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那时候,邵教授给医学生讲大课,我们青年医生也要全程听讲。他讲课时完全脱稿,将知识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启发性强。
1965年,邵教授诊断了武汉同济医院第一例多发性骨髓瘤,后来他在讲课时,将这类患者形象概括为“三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为恶性克隆性浆细胞增生,分泌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常有蛋白尿,像“肾炎”;又因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肺部容易感染,像“肺炎”;血清球蛋白增多,白蛋白减少,乳酸脱氢酶升高,又像“肝炎”。他特别提醒我们,遇到“三炎”患者就要格外留意。
耳濡目染,后来当老师时,我也十分重视给学生讲大课,认真备课,和邵老师一样把知识串联在一个个临床案例中,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踏实,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细想起来,很多临床的概念都是在邵教授教学查房时学到的。
记得有一名37岁的女患者,因为中度贫血、低热一月入院,邵教授仔细询问病史并为患者查体后对我说,要善于抓住患者的临床特点:她长期发热,结膜有瘀点,心尖部收缩期有粗糙杂音,脾脏轻度肿大,贫血,应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做好血培养、超声心动图。患者很快确诊并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最后痊愈出院。那时,我感觉到,全面细致的体检格外重要,这要求临床医生一定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临床基本技能。
1995年,我有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1999年开始带博士研究生。到退休时,我一共培养了21名硕士和博士,其中的很多人如今都已经是主任医师,为中国内科学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每一个老师都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导学生。邵老师经常说,患者是来找我们医病的,我们应该善待他们。这一点我谨记在心,也努力将所学,以及这一点一滴的人生感悟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做一个好老师;对患者,做一个好医生。
良苦用心浇灌满园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于流洋
前几天和先生为孩子的教育发愁:既要寓教于乐,又要立威、立信,还得时刻面对小朋友的不耐烦和“十万个为什么”。为人父母者面对孩子尚且焦头烂额,那么科主任冯艺教授面对科里许许多多的“学生”“孩子”,又是怎样的殚精竭虑呢?
毕业之后找了工作,欢呼雀跃地以为终于可以不用再学习了,然而入职的第一天,我就被科室的“一揽子”教学计划震惊了:病例讨论、文献更新、专业培训、模拟教学……每天都有新“节目”。此外,还有一日一交班、一周一汇报、一月一讨论组成的学习“大礼包”。
曾经在参与学习时的那些抱怨与不情不愿,经过时间的洗礼都沉淀成了记忆中闪闪发光的宝藏:病例讨论时虽显稚嫩但却是自己独立的观点,模拟教学中绞尽脑汁找到的病因,参加病例竞赛时获得的奖品,还有参加团建活动时大家一起努力夺得的名次。日复一日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冯老师就这样拉着、拽着、催促着、提醒着我们。
还记得刚入科时第一次见识到过敏性休克,看着患者的血压突然呈直线下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电光石火一般在大脑中炸裂开来,只留给我一片空白。那一刻,我除了颤抖着打电话求助,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如今,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我已经可以熟练地排除设备故障,向护士下医嘱准备药品,和外科医生沟通问题,寻找致病原因并加以处置。但是,曾经那个瞬间的无力感依然印象深刻,时刻提醒我,要不断地学习,再也不要经历同样的茫然失措。
从入科第一天的抱怨到如今的庆幸,从当初天天想着如何偷懒,到如今茶余饭后也在和同事讨论昨天病例的细节和明天课程的安排;从默默无闻的“小白”,到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我的名字;从初来乍到遇到复杂病例时的慌乱,到现在的沉稳应对,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冯老师日复一日的坚持、月复一月的鞭策、年复一年的言传身教。一颗丹心,满腔热血,老师把他们化成了一抔花泥,肥沃了每一颗种子,让我们都开出了花儿来。
都说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可是哪位医生在书写自己的“医学之书”时,不是将前人的经验摘抄记录,然后用自己每天的经历填充修补,再根据日新月异的变化去修正改写的呢?手术的切口越来越小,治疗范围越来越精准,副作用越来越可控,曾经的绝症渐渐可以被治愈,曾经没有手术机会的患者,现在也可以通过多模式治疗迎来新生。这本“经验之书”越来越厚重,在书写的过程中,前辈的指导和教诲是阶梯,更是灯塔,为我们打好基础,助我们向上攀登。
医疗这条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康庄大道。上面布满了高耸入云的山巅与深不见底的深渊,更有数不清的荆棘与暗流。老师们走了许多年,平了山,填了海,为后辈开拓了道路,也奉献了青春与生命。
前方的道路依然崎岖,仍有细菌病毒没有被征服,仍有疾病没有被战胜。我们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携手前行,征战在更广袤的天地间。
原文链接:http://wjw.fujian.gov.cn/xxgk/gzdt/mtbd/202308/t20230816_622830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热血助力 为生命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