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降低偏远地区患者急性心梗死亡率
时间:2022-08-05 23:36:39 作者: 来源: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凶险、死亡率高,患者如能早一秒溶栓开通血管,就多一分生的希望。昨日,极目新闻记者获悉,湖北省胸痛中心联盟近日在武汉启动急性心梗区域协同救治新模式,让心梗急救防治网覆盖武汉新城区所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通过大医院的技术“输血”,帮助基层医生会溶栓、敢溶栓,共同降低急性心梗院外死亡率。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头号杀手”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数据,中国心血管疾病人数达到3.30亿人,在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占首位。
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疾病分别占居民疾病死因的46.74%和44.26%。而在2017年、2018年的该项报告中,这一数据分别为45.91%和43.56%,46.66%和43.81%。这意味着,心血管疾病的杀伤力越来越强。
湖北省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主任、胸痛中心联盟主席、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黄恺教授分析,从2002年到2018年的16年间,我国因急性心梗导致的死亡在农村和城市分别增加了5.28倍、2.58倍。他表示这一数据让业内专家都感到恐慌。
“如果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2030年,我国急性心梗患者将达到2300万人。”黄恺教授说,到时冠脉介入手术量即使再增加5倍,也只有500万台,超过2/3的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他表示,提高急性心梗的救治率、降低死亡率已迫在眉睫。
新城区基层医生将学会溶栓技术
会上,黄恺教授分享了一组数据:急性心梗导致的患者死亡,近80%发生在社区或乡镇。但因患者对疾病认识严重不足,基层医生受限于技术,对急性心梗缺乏快速识别、溶栓抢救的能力,导致很多患者错过黄金救治时间。
武汉市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主任、武汉市胸痛中心联盟主席、武汉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陈曼华教授表示,武汉医疗资源丰富,但在新城区仍显薄弱,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急性心梗的救治明显“力不从心”。
今年内,武汉市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将依托各级医疗机构,筛查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同时,还会将心梗急救技术“下沉”,逐步覆盖至新城区所有基层医疗机构,打造心梗溶栓、转运一体的急救网络,让基层医生会溶栓、敢溶栓,共同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
当日,武汉市东西湖区走马岭街中心卫生院、江岸区劳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岸区谌家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四家医疗机构被授牌“胸痛救治单元”,他们将发挥急救“前哨站”的作用。
湖北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数量全国第一
在“规范化溶栓流程”“基层心脑血管疾病筛查与管理”专题讲座上,有新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提问:基层急救条件有限,怎么快速应对?
“其实,急性心梗的确诊和溶栓抢救并不困难。”黄恺教授表示,心梗患者只要做心电图、查心肌酶,基层医生也能很快识别,并立马开始溶栓治疗,然后再转运到上级医院做冠脉造影、PCI介入手术,患者生命就能得到挽救。
黄恺教授举例称,宜昌枝江在我省第一个实现县域胸痛救治单元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会识别、会溶栓,也能和上级医院迅速联动。现在,枝江的急性心梗平均开通血管时间从之前的60分钟已提速到30分钟左右。
这一模式很快在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复制。据湖北省胸痛中心统计,目前全省开展基层溶栓已达170例,融通率达85%以上,无一例死亡和相关并发症。
据了解,湖北省正式启动“323”攻坚行动一年多来,湖北省建设基层胸痛救治单元数量全国第一,全省急性心梗死亡率逐年下降,心血管疾病防治已见成效,老百姓身边的“生命安全线”正一步一步建成。(记者 刘迅 通讯员 王紫 实习生 邓星利)
(来源:《楚天都市报》2022年8月2日第十六版)
原文链接:https://wjw.hubei.gov.cn/bmdt/mtjj/mtgz/202208/t20220802_424546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