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饮食安全参考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构建强大公卫体系蹄疾步稳

时间:2023-12-29 22:05:55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1月,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巨轮继续扬帆远航,而公共卫生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传染病防控领域,我国提出血吸虫病防控新目标,地方病防治不断得到巩固加强。这一年,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而传染病防治法的修订,将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的法治保障。

  2023年1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无疑为重塑疾控体系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 健康报记者 张磊 段梦兰

  

  “乙类乙管”,春天终至

  2023年1月8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冬日。

  当天,我国开始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这意味着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等。“乙类乙管”绝非放任不管,而是依法、科学、有序的动态调整,目的是更精准更科学地防控疫情,更有效地利用相关资源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距离该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过去了1000多天。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本着依法、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向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报告疫情,第一时间确定病原体,第一时间向世界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为国际社会疫情防控、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及时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我国竭尽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帮助,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率先支持疫苗研发知识产权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

  虽然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对我国公共卫生领域而言,很多工作仍需持续开展。比如,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和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等,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对一些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继续加强疫苗接种;提升公众健康教育水平,保持已经养成的一些良好卫生习惯。

  

  “一带一路”,公卫在线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已成为一条生命之路和健康之路,而公共卫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年8月,一艘从中国上海出发、载有10万支注射用青蒿琥酯的集装箱货轮抵达肯尼亚。这批抗疟药产品被配送到非洲34个国家,进入整个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疟疾高发国家。

  青蒿素衍生物作为迄今最有效的抗疟药物,是恶性疟疾联合用药的关键组分之一。由我国制药企业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青蒿琥酯是世卫组织推荐的治疗重症疟疾的首选药物。截至目前,该药已用于救治全球超过6000万名重症疟疾患者,其中大部分为5岁以下的非洲儿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以青蒿琥酯为代表的中国防疟、抗疟药品,以及中国防疟标准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形成共建无疟疾世界的“中国方案”,提升了非洲人民的福祉,也架起了中非健康的桥梁。

  2023年5月21日至30日,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这场为期10天的大会聚焦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多个重要议题。中国代表团甫一亮相日内瓦湖畔,就在多个公开场合密集发声。特别是,代表团成员反复提到两个观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合作始终是中国不变的选择,吸引了全球目光。

  1972年,我国恢复了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自1973年起,我国连续派团出席世界卫生大会,到今年正好50年。50年,半个世纪,意义非凡。中国的卫生健康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人居环境的改善,还是医疗技术的提升,都实实在在影响了每位国人。随着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更有底气站在这个世界级的大会上,提出“中国主张”,传递“中国声音”,亮出“中国成绩”。

  事实上,2020年5月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的危难时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指出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中方的倡议与承诺的举措,在世界卫生大会上获得广泛关注。

  

  防治结合,持续攻坚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1958年,毛泽东主席欣闻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后写下了这一诗句。

  今年6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提出力争到2028年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消除标准。

  这意味着要提前两年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表示,应以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为契机,加强医防融合,明确疫区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血吸虫病防治职责,理顺管理机制,积极构建新型血吸虫病防治体系;加强血吸虫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保持基层防治队伍相对稳定;同时,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防治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于2018—2020年联合实施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促使我国保持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基本消除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危害,有效控制饮水型氟砷中毒、饮茶型地氟病和水源性高碘危害,防治目标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作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病防治必须长期巩固、维持防治措施,才能防止疾病卷土重来。以碘缺乏病为例,我国是一个外环境普遍缺碘的国家,全国83.6%的乡镇水碘含量低于10微克/升,处于碘缺乏状态;如果不坚持普遍食盐加碘的策略,我国碘缺乏病可能死灰复燃。

  基于此,今年4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共同发布《全国地方病防治巩固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年底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全国所有县保持消除碘缺乏危害状态,人群碘营养总体保持适宜水平等七大防治目标。同时,该方案提出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加强对地方病防治的组织领导,并保障资金投入,从预防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致病因素危害,从治疗和管理的角度开展患者治疗、随访管理和综合帮扶,以切实巩固提升防治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社会动员,法治并行

  既往与传染病交手的历史,让人们深知传染病防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一场“人民战争”。

  今年3月24日是第28届“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终结结核流行”,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终结结核病流行,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同月,国家疾控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此举旨在通过为志愿者搭建更多平台,推进百千万志愿者活动规范化、常态化,与我国志愿服务相关政策和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接,形成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区)级志愿者参与的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链,进一步提高全民结核病防治的意识,全面普及健康知识。萤火汇聚,满天星河,在百千万志愿者活动的带动下,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追寻一个梦想——终结结核病。

  今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意在强调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目标一致,共同抗击艾滋病,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传染病防控既要发动社会力量,亦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今年10月2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我国现行传染病防治法于1989年公布施行,分别于2004年、2013年进行了全面修订和部分修改。现行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对有效防治传染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现行法律规定在疫情监测预警、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应急物资保障等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将疫情防控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法律规范,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

  此次提请审议的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共10章115条,包括总则、传染病预防、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疫情控制、医疗救治、保障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相对于现行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做出多处修改。比如,修订草案明确卫生健康、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权责关系,加强传染病监测体系建设,理顺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关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对促进传染病防治工作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卫生,科技支撑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以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自2022年5月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猴痘疫情。多国疫情显示,猴痘已发生人际传播,并广泛传播到非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病死率约为0.1%。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开始出现本土猴痘疫情。此后,多个省份先后报告猴痘病例,引发新增本土续发疫情和隐匿传播。

  今年7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猴痘防控方案》。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称,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在应对猴痘疫情的过程中,科技不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今年5月,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天花疫苗可以诱导长效的体液免疫记忆,并且能够交叉识别猴痘病毒。这一研究提供了直接和关键的证据,支持以往的天花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记忆可以持续至少40年,并且可与当前广受关注的猴痘病毒发生交叉反应。从天花疫苗接种者中筛选和鉴定抗猴痘病毒交叉抗体,能够为研发相关抗体药物和诊断试剂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今年6月,中国科学院分子病毒与免疫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春兽医研究所等的团队发表合作研究论文。该研究针对猴痘病毒繁殖过程中存在的包膜病毒(EV)和成熟病毒(MV)两类病毒颗粒,分别设计制备不同组合的多价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通过动物免疫实验和病毒感染实验,测量了或者评估了猴痘病毒EV和MV两类病毒颗粒表面抗原的不同免疫原性和免疫中和能力,揭示了多价mRNA疫苗对猴痘病毒的增强抵御机制。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高效和安全的mRNA疫苗,增强对猴痘病毒流行性暴发的抵御能力打下了基础。

  不仅是猴痘,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技含量近年来亦在不断增加。比如,今年7月国际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研究人员从接种疫苗后发生奥密克戎毒株突破感染的康复者体内,分离得到了一批广谱强效的精英抗体,这些精英抗体可以高效中和包括BQ.1.1和XBB等在内的新冠病毒流行株。这为广谱抗体药物的组合配对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体系改革,加速推进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同时推动了我国疾控体系的改革和重塑。2021年5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随后,福建省率先公布省、市、县疾控局组建总体框架:系统推进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组建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局,依托同级卫生健康部门设置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局。当年8月,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揭牌。

  2023年,疾控体系改革再加速。年中,各地疾控机构加速挂牌。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联合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要推动地方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方案,年底前全部完成改革任务。

  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是体系改革的重要部分。今年8月,国家疾控局召开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启动会。开展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目标任务的重要抓手,是提升综合监督能力和创新监管方式的积极探索。该启动会指出,开展试点工作要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把握好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的遴选培训、职责定位、激励保障等关键环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精准推进试点工作任务落实,为推动疾控监督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奠定坚实基础,以扎实的试点成效为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方面,各地也在不断探索经验。比如,重庆市政府网站今年8月发布的《重庆市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要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这意味着,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执业的公共卫生医师可能因工作需要,通过考核培训后获得一定范围的处方权。

  2023年1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体谋划疾控事业发展、系统重塑疾控体系、全面提升疾控能力,更好发挥疾控事业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要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救治等能力建设,健全分级分层分流救治机制,毫不放松抓好当前传染病防控工作。


原文链接:http://wjw.fujian.gov.cn/xxgk/gzdt/mtbd/202312/t20231226_636682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