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饮食安全参考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湖北日报】热血标注江城文明新高度

时间:2022-09-23 22:34:07 作者: 来源:

  每一次无偿献血,都是一场生命的接力;每一份热血,都是饱含真情的生命礼物。

  医院手术、白血病、产后大出血、外伤等患者的救治不计其数,武汉每天需要1000人参与无偿献血,才能基本满足患者的临床用血需求。滚烫的热血,挽救了一条条素未谋面的生命,背后凝聚着无偿献血志愿者和血液中心人员的默默付出。9月18日,武汉血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项征国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分享血液铸就“生命桥梁”的故事。

  生命之思

  血液是生命之源,是健康武汉建设的基石,更是文明武汉的注解。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能重来的生命,加入无偿献血队伍,让武汉血脉生生不息。

  ——项征国

  奔涌的热血

  守护城市的生命之光

  “从1998年献血法颁布时的年采集人数不足4万人,到去年突破24万人次,采血量突破80吨大关,武汉血液中心采供血量稳居全国血站第一方阵。武汉成分献血连续两年采集人数、采集数量双双取得全国第一的佳绩,创造武汉不缺血小板的纪录。武汉市连续五次、十年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一开场,项征国就公布一份亮眼的“热血成绩单”。

  如何有效保障武汉的用血需求和输血安全?项征国解释,武汉是中部地区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城市,武汉血液中心作为全市唯一的采供血机构,承担着本地区16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的血液保障重任,一直坚守并始终做到出库血液检测合格率100%、临床用血计划满足率100%、紧急用血供应及时率100%。这三个100%,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有效保障全市患者的用血需求和输血安全。

  项征国说:“一座城市有如此澎湃的献血力量,不仅是武汉热血事业发展的印记,也是一个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

  血液无法合成,只能依靠爱心人士捐献。然而,无偿献血有两个避不开的痛点:一是寒暑季极端天气、大学生放假以及疫情等因素,会导致街头采血量下降。二是从传统观念上看,人们对献血的认知还存在一定误区。如何破题?

  项征国认为,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是保障血液不断供、救治不断档、血脉不断流的关键。

  为此,武汉血液中心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全市无偿献血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创造无偿献血的“武汉模式”。

  项征国介绍,具体措施为,积极推动《武汉市献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推动建立献血者关爱机制,实行献血者达一定献血量后,可享受免费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旅游风景区;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免收医疗机构门诊诊查费等三项公共免费服务。建立淡季献血动员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街、企业、工业园区、部队等团体献血补充作用。建立高校献血促进机制,争取更多高校签约合作。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1+8城市圈、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合作协商机制,建立区域血液协调发展机制。

  暖心的礼遇

  致敬每一份爱的奉献

  血液中心是联系献血者和用血者的生命纽带、健康桥梁。在项征国看来,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献血者体验,是无偿献血发展的根本。

  “我们打造优质献血服务全链条,实现献血服务智能化全流程。”项征国介绍,为献血者提供微信、电话预约献血服务,减少献血者排队等候时间;通过官方微信,献血者可一键导航至最近献血点,减少献血时间成本;武汉的街头献血点全部布局在商圈、地铁站,让献血随时可行。

  献血过程中,每一位护士都有科学的规范要求。软件方面,推出刷脸献血,献血登记线上全流程等智慧化举措。硬件方面,武汉血液中心本部打造“旗舰版智慧献血屋”,不仅能认出曾经献过血的爱心人士,还能听懂并迅速完成“关窗、关灯”等指令。

  献血后,还有持续的暖心服务。例如,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可以免费享受优先等量用血,以前需要拿着各种证明材料到线下办理,现在通过微信一步完成。

  此外,还有一系列“智慧化”措施。

  “我们以献血者和用血者需求为核心关切,主动拥抱5G、AI等前沿技术,不断探索、创新打造‘智慧化血液中心’。”项征国说,血液采集之后,还要经过成分制备、检验、存储、出库等一系列流程。以前,很多环节是手工操作,易出差错。现在让数据全上网、操作全智能、流程全上线、业务全覆盖,有效保障血液安全和高效供应。

  生命的秉持

  呵护每一袋血液安全

  “多年来,我们不断强化质量安全,切实做到了两个‘0感染’,即:没有发生一例因献血感染疾病的事故,没有发生一例因为用血而感染疾病的事故。”项征国说,血液安全不仅是用血安全,也包括献血安全。

  献血者方面,用国家标准保障献血安全。采血器械方面,如采血针头是一次性耗材;献血者方面,从献血量到献血间隔期等,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充分保障其身体健康。

  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血液检测手段核酸检测,有效缩短病毒检测“窗口期”。如,艾滋病病毒检测窗口期从平均21天缩短到11天,乙肝病毒检测的窗口期从59天缩短到34天,丙肝病毒检测的窗口期从82天缩短到23天。此外,中心还通过对血液进行辐照、病毒灭活等技术来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

  项征国介绍,在血液质量管理方面,加快输血相关传染病病原体确证实验室及病毒研究平台建设,面向全省采供血机构开展输血传染性指标补充试验服务工作。

  “输血研究在临床医疗救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项征国说,武汉血液中心于2013年在全国率先启动输血科研工作,2017年挂牌成立湖北省输血研究所,是全国首家将采供血机构、医院、高校、生产企业领域的专家、资源整合在同一平台,开展综合研究的输血医学研究机构。

  建立“红细胞表型库”“血小板基因库”等血液样本信息库,以便于有特殊配型要求的患者及时准确找到匹配的血型;在全国率先开展血液成分分离技术,广泛推广血小板的应用,让不同患者根据疾病需求选择有针对性的输注;通过“光学超分辨技术”对血小板进行不断深入研究,将有望实现血小板5天储存时间的突破……

  “如今,湖北省输血研究所已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规范临床合理用血,向广大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输血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项征国满怀憧憬。(记者 曾莉 通讯员 聂东航 张智)

  (来源:《湖北日报》2022年9月19日第四版)

  


原文链接:https://wjw.hubei.gov.cn/bmdt/mtjj/mtgz/202209/t20220919_431321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