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山:在背街小巷除“四害”
时间:2023-02-25 20:58:26 作者: 来源:
“爱国卫生运动不只是搞好环境卫生,也彰显着城市的精气神,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健康生活。这是一项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并长久坚持的事业。”近日,福建省泉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惠山走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上,一边巡查着重点区域,一边感叹。
从2005年开始,郭惠山投身爱卫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工作内涵,为泉州市4次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作出了贡献。
18年来,早出晚归对郭惠山来说是家常便饭。困了累了,几杯浓茶灌下肚,这位闽南汉子就又恢复了干劲。前不久,郭惠山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先进个人”。
郭惠山正在查看鼠饵洞
告别老鼠乱窜的日子
1993年,郭惠山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来到泉州市卫生局工作。2005年,他进入市爱卫办。在他最初的认知里,爱国卫生运动就是把环境卫生搞好,做好疾病预防。但他没想到,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郭惠山说。在爱国卫生运动集中整治期间,不论是高温酷暑,还是寒风凛冽,他都会带头深入老旧小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认真查找卫生死角,清理杂物垃圾,对乱搭乱建、蚊虫孳生等卫生问题及时登记,并形成督查通报,对居民反映的卫生问题及时协调处理。他还通过各类服务活动,宣传爱卫知识。
“最难的是夏天,有时白天气温高达40℃,在‘烤肉’模式下,我们带着科室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包片包段、包楼包院,一边清理垃圾、污水,消灭蚊虫,做居民们的思想工作,一边努力想办法让‘苦干’变‘巧干’。”
郭惠山以“除四害”工作为例讲道,“四害”是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病媒生物的俗称,它们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长期在一线摸爬滚打,郭惠山逐渐摸索出经验:“除‘四害’的消杀原则,说到底还是要控制它们的孳生地,让它们找不到生存、繁殖的地方,从源头上控制。”
在背街小巷、墙根处、垃圾站旁,大家常常会看到一种长约20厘米的墨绿色立体中空装置,这就是鼠饵洞。工作人员定期巡视,并在其中投放鼠药,以免被风刮走或者因其他动物触碰而移位。“鼠饵洞设置在哪里,鼠药怎么投放都是学问。我们借助专业力量,让消杀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外环境尤其是餐饮、农贸市场、超市等重点区域及下水道灭鼠,及时消除隐患。”郭惠山说。
为了做好“除四害”工作,他组织专家深入城区,为各单位出谋划策,还在城区设置鼠饵洞超过10万个,结合环境卫生大整治,建立起一系列针对蚊虫、鼠类、蝇类的消杀规范;开展形式多样的“除四害”宣传工作,编印发放宣传材料超10万份,宣传环境卫生理念。
多年来,泉州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成效显著,形成“政府重视、部门配合、户户参与、人人动手、标本兼治、科学灭害”的工作机制,多次被评为灭鼠、灭蟑、灭蚊先进城市。
街道清洁了,病媒虫害减少了。生活在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收获最大的是普通市民。“以往巷子里阴暗潮湿,经常发现老鼠乱窜。现在好多了,污水不见了,老鼠也没了影子,大家生活更舒心了。”家住临江街道金刚巷的林老伯高兴地说。
列出“问题清单”,逐一销号
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包含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市容环境卫生、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病媒生物防制等,任务琐碎繁杂。“爱卫办是个协调部门,不是执法部门,就那么‘几杆枪’,大量工作需要动员其他部门的力量一起参与,而且很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挑战相当大。”郭惠山说。
面对千头万绪,如何破题?郭惠山说:“要做好统筹,首先得摸清家底。我们针对各区、各系统、各单位摸清本底信息,确保工作有章可查、有据可依。我们还将几年复审的基本信息分级分类建档,一目了然。”
在落实整改环节,郭惠山采取“问题清单销号制”管理,确保督导任务落实到人。
不久前,在鲤城区一处旧改小区附近,督查人员发现有一堆建筑垃圾被随意丢弃,于是快速拍照并摄像,备注时间和地点后,将这个问题报送爱卫办。
接到报送后,工作人员实时建立问题清单,同时将信息反馈属地责任人,促其限期整改。当天下午,这些建筑垃圾就被快速清理,小区物业人员在公告栏、业主微信群发出“温馨提示”,呼吁居民爱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和科学处置。这些信息也被拍照发送爱卫办,工作人员据此销号办结。
“通过对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评分标准,我们对辖区存在问题逐一进行排查,列出问题清单,再根据整改情况予以销号,建立起管理闭环,促进整治工作‘一盘棋’。”郭惠山说。
为了防止“创卫”工作“走过场”“一阵风”,郭惠山还推动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发动街道形成“创卫”网格精细化管理新常态,探索巡查街面人员与案件处理人员协调分工、统筹管理的新模式,并通过细化绩效考核、网格突击行动等方式,让网格员真正巡起来、动起来、干起来。
用闽南话把知识讲到群众心里去
“滴口道哄短面(戴好口罩防感染)……”正在播放的闽南话短视频《如何正确佩戴口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视频中,泉州市疾控中心的吕雅玲医师手持一次性蓝色口罩,用闽南话讲解口罩的佩戴方法,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家也可以轻松掌握。
“健康宣教重在贴近性、趣味性,我们想方设法把那些比较深奥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老百姓容易接受。”郭惠山说。为了让疾病预防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他牵头卫生健康、疾病预防等相关单位,录制了一系列示范性视频,制作成闽南话版和普通话版,联合泉州疾控等平台广泛传播。他还统筹协调各单位,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通过主流媒体发布各类防控信息、健康知识、出行提示等,组织印制防疫海报、折页等近百万份。他还邀请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到电台、电视台进行健康科普,让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
为了引导群众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践行文明健康理念,郭惠山定期组织专家开展义诊、送药、健康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结合爱国卫生月、职业病防治、无烟日等主题宣传,推动卫生健教科普下乡常态化,组织“百名医生百场健康科普知识讲座”入村入社区,把健康知识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想让居民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让大家都融入爱国卫生运动中,人人都为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郭惠山说。
来源:健康报 特约记者 陈静
原文链接:http://wjw.fujian.gov.cn/xxgk/gzdt/mtbd/202302/t20230221_611350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